北京前几天连续出现重污染天气,很多市民质疑为何未启动最高级别的空气重污染红色预警。据新华社报道,北京环保部门近日回应:当时北京市的空气污染状况并没有达到“预测未来持续3天交替出现‘重度污染’或‘严重污染’”的橙色预警,或“预测未来持续3天出现‘严重污染’”的红色预警级别。
尽管官方有说法,但新华社记者在采访时了解到,很多北京市民根据自己的直观感受,认为应该提高预警级别,甚至启动应急预案。官方数据的和公众感受为啥差别这么大?有专家指出,由于不同区域污染物浓度、个人体质等多方面的差异,人体的直观感受并不一定能准确反映污染的具体级别。更有环保人士指出,对于PM2.5的监测和预测,与天气预报比起来是有比较大的差距。看到这里,人们可能要悲观了,天气预报都常喊“狼来了”,空气污染预测还不如它!
空气污染预测水平提高的确需要一个过程,但因事关百姓健康,能不能多些人文关怀?
我们来看看,这次污染离红色预警有多远。北京市环保局在官方微博上发布的信息显示:“14日夜间,烟花爆竹燃放导致PM2.5峰值浓度超过500微克每立方米,由于大气静稳、扩散条件较差,PM2.5浓度下降缓慢,持续影响到15日。根据市环保监测中心15日判断,16日中午前后全市自北向南空气质量将逐步改善。”应该说,这次污染离红色预警仅仅一步之遥。在千万市民的健康面前,如此教条的决策何其冷酷?再者,从“自北向南逐步改善”的说法起码可以推出北京南部可能达到红色预警的条件。对于北京这样大的城市来说,如此“一刀切”预警科学性几何?还有,既然是预测,为什么元宵节前不确定预警级别,而是以第二天的监测数据决定?元宵节是燃放烟花爆竹的最后一天,加上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的气象条件,连续两三天的重度污染是完全可以预测的。
翻开《北京市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(试行)》,对于污染级别的预测规定很笼统,预警级别是由环保部门单独决定,还是需要气象、卫生、交通、园林绿化等多个部门会商?是分区域预警还是全市范围预警?从这次的应对来看,答案很难令人满意。还有,爆竹燃放时限已过,很多人“以身试法”却没有受到处罚,依照这样的执法力度,空气污染应急预案即使启动,执行效果也堪忧。类似问题不独北京存在,一些城市的应急预案成为摆设也屡见报端。
公共管理需要良法善治,完善法规和制度是基础,根据实际科学地执行是保证。否则,再多的规定都只是“僵尸”。完善空气污染应对机制,起码有两方面的工作可以更细致些:一方面,政府各部门应加强协作,形成合力,提高空气污染预测的准确度;另一方面,政府部门在遭遇污染天气时应加强主动性,根据不同预警级别制定更细化、更具执行性的应对措施。一句话,在空气污染方面,预测得严重些,应对得积极些,理所应当,因为这关系到千万人的健康。
(原标题:空气污染红色预警为啥发不出来)